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是保证研究生培养效果的基础,本学科以夯实基本知识、系统训练专业技能和强化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构建了校、学院两级质量保障体系,确保目标落实。
1.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基于本学科育人目标和专业方向,构建了模块化、研究性和跨学科为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既能培养学生具有本学科宽厚的知识基础、知识运用技能,又要体现不同研究方向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又将思想教育融入其中。本着以上原则将研究生培养课程分公共基础课、思政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课等5个模块。专业方向课又按本学科研究方向需要设置4个模块,均为选课,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查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
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改革,强化课程目标导向,做到堂堂有目标、课下有问题,要求研究生通过阅读文献、开展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汇报或答辩的形式讲解学习成果,并抛出问题。课程考核以课程论文、课程设计为主,鼓励学生将高水平的课程学习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并可置换课程学分。
3.任课教师资格严格把关,课程资源持续完善。
主干课任课教师必须是在本课程方向具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且长期以来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专业方向课任课教师原则上是本方向硕士生导师。本学科点导师组每年组织校内外专家和任课教师对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教学案例进行修订,根据社会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引入最新学科知识和先进技术。
4.强化质量监控,教学管理制度化。
学校研究生院组建了教学督导组和教学管理委员会,对本学科的教学活动进行指导:研究生院建立了研究生网上评价系统,本学科所在学院建立了学生信息反馈机制,做到研究生-教师-学院-研究生院四方信息通畅,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迭代,从制度上和组织上保障教学秩序有序进行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